2015年是移动支付行业的井喷之年。在消费者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竞相补贴,各自与众多实体商家完成战略合作;在商户端,对接扫码支付、NFC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收款设备不断涌现,特别是智能POS,以方便快捷的收款方式和多样创新的功能受到了实体商户的热烈欢迎。
智能POS自面世以来,不同品牌争奇斗艳。真正谈得上“智能”的智能pos,大多不仅集刷卡支付、扫码支付、NFC支付、卡券派发、团购验证、外卖系统等功能于一体,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商户带来更为方便智能的服务。
新兴市场鱼目混杂,“伪智能POS”暗涌出现
随着智能POS市场红利的凸显,越来越多的POS厂商急于从事“智能POS”的研发——有的在传统POS的基础上简单装个刷卡器或植入扫码软件,有的直接等同于无线移动POS,还有的连云服务的后台都没有!我们把这类POS,称为“伪智能POS”。伪智能POS看似跟智能POS类似,打着“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幌子,实则顶多算个扫码枪,在功能上没有交易数据给商户使用。
伪智能POS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定位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智能POS为何产生。智能POS产生的诉求背景,是帮助商户实现O2O闭环。扫码支付、NFC等互联网化收款方式,只是这个闭环的切入点和基本点,并不代表智能POS功能的全部。真正的智能POS,是基于支付环节,进而进行数据沉淀、数据分析、数据营销、数据导流、数据服务......
有无数据产生,这是真正的O2O闭环的关键,也是判断智能POS真伪的关键。而数据量如何,这更是评判一个智能POS品牌价值的关键。
如何甄别真伪智能POS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三招!这三发利箭,可以直接射穿伪智能POS的谎言!
第一发,从支付数据看,伪智能POS只不过披着扫码枪、扫码头等扫码器具的传统pos机。简单地说,它还只是一具单纯的硬件,缺乏匹配的后台,根本不具备对商户数据的沉淀功能,不能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没有数据,就更别谈什么“O2O”了。
第二发,从营销数据看,伪智能POS没有营销功能。现在智能POS主要的线上营销方式,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推出的电子卡券,在支付数据沉淀以后,推送电子优惠券、电子会员卡等给沉淀后的顾客,从而吸引他们再次光临店面,实现重复购买,这就完成了O2O中线上线下顾客的相互转换,是伪智能POS所不能拥有的功能。
第三发,从服务数据看,有的声称能对接第三方应用的“智能POS”,实则是个迷你的pad而已。其实,线下门店除了重视支付、营销以外,还有以外卖、预订、排队、点单等位代表的消费环节。如果这些环节完全依靠第三方APP来完成,成交数据大多也只留在第三方平台,而非商户享有。伪智能POS对这些功能下产生的用户数据毫无办法,无法进行大数据分析,这些服务APP大数据的价值无法体现。
支付交易量、卡券交易量、服务接单量是衡量智能POS的关键。这三个方面都需要大数据分析的支撑,而伪智能POS并不能满足。从这三点出发,便能准确区分智能POS和伪智能POS,揭穿其谎言。
为何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移动互联网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科技手段的变化催生了新的商业趋势。对于实体经济,智能POS成为商户连接消费者过程中最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受限于技术研发门槛、支付机构资源、平台运营功能等,要实现传统POS向智能POS的转身与蜕变,其实并非易事。因此,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有的厂商就不得不退求其次,假以功能简陋的“伪智能POS”混淆市场,从中分一杯羹。
大数据时代下,实现O2O闭环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帮助商户营销,是能否占领市场份额的关键。打通线下的商业环节,实现真正的生态闭环。谁能在这场大战中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谁就可以先人一步地赢得先发优势。但能否真正占领市场,还要看是否真有实力。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里,最终伪智能POS将无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