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ICT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金融行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智能手机与金融应用的融合大大促进了移动支付终端迅速兴起,不带现金和银行卡,挥一挥手机就能轻松支付成为常态。一直被视作中国银联与银行携手对抗第三方支付扫码支付业务的重要产品“云闪付”,自去年12月正式推出以来得到众多手机厂商的支持及用户的拥趸。银联表示,“云闪付”将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服务以及前所未有的体验。
“云闪付”新型移动支付获用户认可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以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金融IC卡为代表的银行卡支付创新步伐日渐加快,便捷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银联“云闪付”以安全及便捷的“一挥即付”带给了消费者前所未有的体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及商家的认可。
据悉,云闪付是银联移动支付新品牌,能够实现手机等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和银联芯片卡的线下非接触式支付,也支持远程在线支付。支持云闪付的智能手机包括iPhone7、iPhone 7 Plus、iPhone 6s、iPhone 6s Plus、iPhone 6、iPhone 6 Plus、iPhone SE、Apple Watch、iPad Pro、iPad Air 2、iPad mini 4 和iPad mini 3、三星Galaxy S7、Galaxy S7 edge、Galaxy S6、Galaxy S6 edge、Galaxy S6 edge +、Galaxy Note5、 Galaxy A5(2016)、Galaxy A7(2016)、Galaxy A9(2016)、Galaxy A9高配版、Galaxy C5、Galaxy C7、华为Mate S、荣耀V8(全网通)、荣耀8、小米5、以及一些操作系统在4.4.2以上,支持NFC功能的主流安卓手机。
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银联网络境内非接终端数达到1050.6万台,港澳台、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境外市场也在快速开通云闪付受理。
银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一代移动支付“云闪付”和银联其它卡产品一样安全便捷,“一挥即付”让支付更随心。第一安全,通过云端下载虚拟“云闪付卡”到手机中,支付时不显示真实卡号,且交易信息停留在发卡行和银联网络内,有效保护持卡人隐私及支付信息安全;第二便捷,手机就是银行卡,线下商户随处可见有银联云闪付标识的付款机器,在付款机器上“挥一挥”手机即可完成支付。 第三简单,无需网络,无需打开APP,手机一‘闪’,听到“嘀”声,付款搞定。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发展,消费者将迎来更加开放智能的生活。银联云闪付作为更加便捷、先进、安全的支付方式,在支付方式多种多样的当下,重新定义新型移动支付,重构移动支付体系,占领未来金融消费趋势。
在银联看来,支付的各个环节,风险管控都不能放松。银联提醒,若遇到手机设备丢失的情况,持卡人可致电发卡行停卡、挂失、注销,除致电发卡行外,持卡人还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实时对设备上的云闪付卡进行注销。
在麦当劳、家乐福、人人乐、天虹百货、仙踪林、星巴克、汉堡王、面点王、可颂坊、costa、太平洋咖啡、麦德龙、85°C、百佳、百果园、屈臣氏、DQ、大润发均可使用“银联云闪付”。
小额免签免密便捷支付兼具安全性
移动支付安全便捷已经成发展趋势。近日,中国银联推出一项新服务,当持卡人使用具有“闪付”功能的金融IC卡或支持“银联云闪付”的移动设备,300元以下的消费无需签名和输入密码,这就是银联卡的小额免密免签快速支付服务。
目前,境内、外所有发卡银行发行的银联信用卡, 以及12家全国性银行(建行、中行、交行、邮储、招行、浦发、广发、北京、平安、兴业、光大、中信)的借记卡都已支持云闪付及小额免签免密业务。
中国银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持卡人只需将卡片或移动设备靠近POS机等受理终端的“闪付”感应区,无需签名及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给消费者提供真正的便利。
对于免密码支付,持卡人最关心的自然是安全性。据悉,小额免密免签的交易限额定为境内300元人民币及以内,境外交易也都符合当地限额标准,额度小,风险可控。同时会严格甄选所有小额免密免签商户,并建立商户日常交易监测机制。
中国银联表示,除额度可控、商户可信之外,还有一整套完整的赔付流程,因为银联方联合商业银行共同为小额免密免签用户提供失卡保障服务,如果卡不慎丢失了应立刻挂失,提供赔付,在挂失后向发卡银行提供一个赔付申请,银联将联合银行对持卡人挂失前72小时内被盗刷的消费金额提供赔付,每位持卡人每年最高累计赔付10000元。另外,为防止卡丢失之后被人无限制乱刷,在后台对每张卡每天的消费做一个控制,检查单笔交易金额及累计交易金额、暂停授权可疑交易等,从而保证持卡人的资金安全。
据介绍,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适用的银联芯片卡相比其他支付方式安全性更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未发生过因芯片银行卡被复制导致伪卡欺诈的实际案例,而且与手机等移动设备结合还可创新身份验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