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居民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银行卡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支付比重目前已上升到2008年的25%。其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消费、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反洗钱、扩大税基、提升国际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与发卡市场相比,受理市场发展较为滞后,面临规模扩张和规范管理的双重压力。
业内专家认为,应规范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建立更加专业化的收单机构管理制度,完善银行卡收益分配机制。
银行卡产业成绩显著
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银行卡发卡总量18亿张,其中借记卡16.58亿张,同比增长17.59%,信用卡1.42亿张,同比增长57.32%。特约商户达到118万户,POS机达到185万台,ATM达到17万台。
在联网通用方面,2004年联网通用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银行卡联网通用网络成功实现出境和下乡。全国共有20个农民工输出大省(区、市)开通该业务,其中2008年累计成功取现79.8亿元。截至2008年末,人民币银行卡已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ATM网络、30个国家和地区的POS网络实现受理。境外受理人民币银行卡的特约商户达到43万户,POS机达到54万台,ATM达到58万台,交易金额突破600亿元人民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银行卡服务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银行卡已从银行的一项内部业务,转化为一个涵盖发卡、收单、清算及机具制造等业务的支付产业链。一些银行相继成立了专门从事信用卡业务的部门,并出现了非金融机构性质的专业化收单机构。
2003年中国银联成立,这个专门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信息转接和资金清算系统,实现了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的专业化服务,市场资源、机具设备实现共享。经过几年的发展,统一的“银联”标识人民币银行卡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本土化的银行卡支付网络和品牌已经形成。
对社会经济贡献巨大
相关机构调查显示,银行卡支付的现金替代作用和消费信贷功能,能把人们潜在或随机性的消费需求变成实际的消费支出。有机构研究表明,银行卡支付在一个国家消费总支付中的比重每增加10%,能带动GDP增长0.5%。
据中国银联研究,目前,我国的现金支付成本在整个现金交易额中的占比为1.76%,而银行卡支付成本仅占整个银行卡消费交易额的0.67%。现金的交易成本是银行卡的2.6倍,即每100元的交易,使用银行卡可比现金节约社会成本1.09元。测算显示,2006年至2008年的3年间,我国银行卡消费总量累计超过了8.5万亿元,比用现金支付节约社会成本927亿元。
此外,银行卡支付可以自动产生交易记录,能够提高经济交易透明度、加强税控、增加税收收入、控制非法收入。银行卡的使用,还有利于培养公众良好的支付习惯。尤其是信用卡,可以培养人们的诚实守信理念,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促进银行卡产业
持续健康发展
尽管我国银行卡业20余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就,但银行卡发展区域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在银行卡经营管理、用卡意识、市场培育、创新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有待扩大,银行卡支农惠农的作用还应加强。
在银行卡运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银行卡面临的风险管理形势也日益严峻,经营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需要加强。目前应进一步完善银行卡使用的安全措施,堵塞安全漏洞,加大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针对性和力度,建立促进银行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同时,银行卡自主品牌的创建涉及发卡、受理、清算等环节,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高效的交换网络,全球化的受理市场,而现实状况与这些客观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银行卡发卡、收单、转接、外包服务等各环节有待专业化发展,银行卡服务收费市场化形成机制,市场参与方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此外还应鼓励和规范非金融机构参与受理市场,提高竞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