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普及的扫码支付趋势,央行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不仅对业务资质要求、规范条码生成等明确细则,还对扫码支付进行了限额管理。条码支付迎来了官方的规范,也对整体行业和用户们日常使用带来了更加具体的指引。
静态二维码支付每日限额500元
据记者了解到,这次央行公开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等文件自今年4月1日起实施。新规将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等级进行限额管理。据悉,风险防范能力分A、B、C、D四个等级,最为普遍使用的消费扫的商家提供的收款二维码,称为静态条码,风险防范能力最低,为D级。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静态条码易被篡改或变造,宜携带木马或其他病毒,真伪难辨,导致支付风险较高。因此新规明确使用静态条码,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2016年主流支付机构每日条码支付95%以上都在500元以下,而在2017年上半年,主流的支付机构条码支付人均每日金额是108元。
在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上,支付宝占据53.70%的市场份额,腾讯财付通(微信支付)占39.12%,两者相加已经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而对于央行发布的新规,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微信支付)方面则都表示了支持。
央行明确支付机构提供条码支付服务,必须持牌经营,同时将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的不同,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应当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
《规范》强调,在业务规范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必须通过人民银行清算系统或者合法清算机构处理,支付机构还应符合相应的业务资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