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餐饮老板们也经常会在这个范围内大量投放广告,或者派人去社区门口、街角发传单。但事实却是:广告费花了,结果徒劳无功,进店率和转化率还是老样子。
是宣传力度不到位吗?还是“3公里法则”失效了?
两者都不是,而是老板们在划定自己餐厅商圈的思路错了。商圈不是以“公里数”来定义,而是用“顾客行动轨迹”来划分的。
北京南站的肯德基门店数量高达7家,但并不会造成“互抢生意”的局面。原因就在于站内有多个进站口和出站口,这7家门店按照人流走向来划分各自的“商圈”。距离再近,不在其他餐厅商圈范围内也没有关系,因为每家店都有属于自己的餐厅商圈。
从肯德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物理距离不是商圈效应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和品牌影响力、大数据分析息息相关。
继续把目光死盯在“3公里”,很可能就此走入一个“微观”的死胡同,最终看不清大局而死在“3公里”的圈子里。
那么既然“3公里”不再是铁则,餐饮人到底该用什么办法来决定新店的选址?幸福君在这里就为大家献上2招~
方法①:调查法
如果你的餐厅只有一家门店,或者门店之间距离很远,那么可以采用调查法来确定新店的选址。
第一步:调研到店顾客
调研问题:
a、顾客是从哪来?
b、顾客准备去哪里?
c、顾客来店的主要原因?
调研时间:4天(周四~周日)
调研人数:随机200人(视情况而定)
调研人数分配:根据每天的营业额比例,将200人按比例分配到每个时段。如:第一个小时调查10个人,第二个小时调查20个人......
调研方式:专门设置几个有代表的位置,谁坐在那个位置,就采访他。
第二步:分析顾客数据
从顾客回答的“来”和“去”的两个位置中,取距离餐厅近的那个位置,作为这个顾客的位置。
将这些位置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将外围零星的25%的点擦掉,剩下75%的顾客范围圈定起来,就可以得出该餐厅的商圈范围了。
方法②:方便线法
餐厅开新店的另一种情况是在老店附近开新店。在这种情况下,餐厅自有的商圈会根据“顾客方便性选择”而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方便线法”在选址:
第一步:确定已有餐厅和新店
确定老店的位置
确定老店的类型和表现情况
第二步:确定一条路线
从老店选择一条路线到新店
记录每段时间(如:从老店出发,每三十秒标记一个点,最后用时3分钟,地图上就出现6个点)
选出时间的中点(如果走了3分钟,中点就是你1:30走到的位置)
第三步:确定其他路线
同样方法,从老店选择其他2~3条路线到新店
记录每段时间
选出时间的中点
第四步:连接路线中点
将这些路线的时间中点连接起来
第五步:确定新店商圈范围
时间中轴靠近新店的部分,是新店实际能够覆盖到的商圈
商圈式经营,让品牌价值倍增
全家便利店入驻上海以来,势头强劲,很多消费者都有种感觉:“到哪儿都能见到全家”。全家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上海的行业龙头,与它“商圈式经营”的策略不无关系。
在区域布局上,全家没有全国各处开花。而在上海市场,也没有分散开店。相反:全家的策略就是集中开店:以“小商圈”来切入,先在单一小商圈占有优势,慢慢开始扩大。
在一个目标商圈,如果一家全家便利开业后可做到两三千万元的销售,那么该商圈就会被认定为是具有消费潜力的。全家就会很快在这家门店周边复制第二家门店、第三家门店,以“1+1>2”的规模性做到商圈内的领先。然后全家再通过密集性的网点布局,到位的商品和服务,制造“强品牌力”形象,形成“门店多—品牌强—客流高—销售多”的良性循环。
肯德基、全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3公里的物理距离不是黄金法则,遵守了不能拯救一个差餐厅,不遵守也不会判一家餐厅死刑。当今消费模式千变万化,只有利用大数据分析、餐厅自身做好内功,才能在营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