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今天,尽管中国疫情已得到控制,但国外疫情仍未见好转,也为国内疫情防控带来隐患。近段时间的北京、大连、青岛和天津等疫情发源均与冷链环节相关,证实新冠病毒可能是从疫情国家出口的冷冻产品传入我国。
以天津为例,11月9日新增的病例为一名货车司机,负责运送一批10月19日德国进口的冷冻猪肉,而这批猪肉11月7日被检出阳性。这个案例说明,病毒在冷链状态下可以存活至少20天,并能在接触中传播,引起新的疫情。
为降低感染风险,国家迅速出台防治方案,要求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可追溯,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例如冷库接受进口冷链食品时,应如实记录并核对集装箱号及铅封号,做好货物的出入库记录,相关资料和记录应至少留存2年。
冷链本身有着环节多、数量多、覆盖广的特点,要实现更好的管控,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智能终端来实现,实现可追溯、可视化和实时化。
国内不少城市和地区也针对疫情,制定进口货物的溯源记录政策。早前的北京新发地疫情与水产品相关,因此,北京也在11月1日启用了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对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来源、流向进行追溯管理。
具体实施是:进口货物进入我国境内先进行电子赋码、贴码,通过电子化上传产品种类、批次、产地、检疫情况等信息,每个环节的人员在通过扫码终端记录和登记信息流程,包括收发货等数据都能实现通过扫码录入和上传。以智能扫码终端代替人工手动登记,不仅提高信息流转速度,也能减少人员接触,实现进出扫码、一码通用、扫码查询等模式。
贴上电子码的货物,用智能扫码终端扫描,即可了解货物的出入库、上下车时间、温度控制甚至购买者。应用在农贸市场上,顾客也可以通过手机扫码,了解产品信息。紧密详细的产品和环节信息都能通过扫码及时获得和上传,方便形成闭环管理和溯源,一旦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找到产品流向商户和接触人群,及时阻断疫情传播。
目前,国内包括广东、浙江、四川、福建、北京、澳门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已实现冷链食品追溯,构建更完善的防控防疫物流运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禁止进口货物入境,而是通过电子追溯码、智能扫码终端、信息共享平台等实现安全高效的冷链物流处理,将传播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能提高通关效率,保障产业供应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