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90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和“老人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这两则新闻引起网友热议。这两则新闻背后折射的都是老年群体被智能技术抛下的社会隐忧。
社会发展迅猛,移动支付、二维码、APP等应用虽然给我们带来便利,但对于老一辈来说,很多人是对新技术都是“不能用、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这些“数字鸿沟”给老人带来的往往不是便利,而是障碍。
因此,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其中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 完善“健康码”管理,便利老年人通行。
《通知》指出,在充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进“健康码”与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关联,逐步实现刷卡或刷脸通行。
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从车站通行到公交搭乘都需要出示健康码,但很多老人并不会用,造成不少不便甚至争执。因此,通知要求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等替代措施。比起用智能手机调出二维码,直接刷脸人脸识别通行在操作上更方便,老人更容易掌握,通行效率更高,同时也能保证信息准确。
2、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
《通知》要求要推动通过身份证、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等多介质办理就医服务,鼓励在就医场景中应用人脸识别等技术。
疫情期间,不少医院取消了现场挂号。10月,四川成都一名老人转了几趟车到医院就医,被告知无法现场挂号,也不懂手机挂号。老人情绪激动: “你们不能把老人拒之门外啊!”
在《通知》中就要求,医院应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包括保留现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同时逐步开展自助挂号、门诊缴费等智能终端设备的信息联通,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结合。
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的医保电子凭证也能满足简化就医和信息互联的要求。老人群体可以直接通过在医保电子凭证终端刷脸激活自己的医保电子凭证。
开通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后,患者可以通过医保电子凭证上直接刷脸或扫码实现医保支付或身份核验,应用于门诊缴费、医保结算甚至刷脸取药、门诊核身、办理住院等环节,无需在每次就医时都要带上身份证、医保卡和现金,也不用跑多个窗口进行挂号和缴费,让老人可以少跑几趟,减少排队,实现无卡就医、使用体验对老人更为友好。
3、改造智能终端,让老年人也能享受智能化
很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都偏好使用字体较大、音量较大的手机,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操作简单等特点都让老年人使用更方便。因此,在智能化终端产品供给上,《通知》也指出,要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积极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
天波医保电子凭证终端C10T是国家第一批过检“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设备,是目前国内少数几家通过专业机构检测的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过检设备。
在满足《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技术规范》中的医保电子凭证终端识别、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实人认证、数据加密、安全模块唯一标示和防拆设计等设备要求外,天波医保电子凭证终端C10T可以做到10.1英寸高清大屏和4G超大内存,而《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技术规范》中要求终端只满足“不低于8英寸屏幕”和“运行内存不小于2G”,两大优势 更方便多场景使用。
科技更应讲究人性化和多样化。例如,目前银行使用的自助业务终端大多数都是柜式的。如果遇到一些因行动不便需要上门服务的用户,可以使用移动式业务终端,让工作人员携带上门为老人家提供民生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有温度、贴心的服务,也让社会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更好融入智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