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已经不是微信和支付宝的专利,互联网金融服务被迫接入征信只是纳入监管的第一步。微信和支付宝作为已经普及的支付入口,也开始主动拥抱银联云闪付。事实上,手机企业已经对移动支付市场觊觎已久。
移动支付的围墙被迫拆除
华为早早的拿下了移动支付牌照,近日又传出在试水移动支付的消息。传统银行推出的银联云闪付,苹果手机的Apple pay早就已经布局。此前,笔者发文预测二维码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并非无端猜测,NFC近场通信的技术早已经十分成熟,在公交地铁中的应用完全可以复制到手机设备之间的交易上,甚至可以出现取代二维码支付的NFC支付设备。问题在于,谁来取推动这个支付场景。
谁才是颠覆者?
首先,银行在新技术应用上向来是被动的。互联网企业在监管重压之下自身难保,微信和支付宝在被迫开放生态,在这个节点上要求他们创新那简直是赶鸭子上架。苹果的Apple Pay虽然成熟,但是受限于苹果的封闭生态和数据敏感问题,在国内大面积普及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欧盟已经针对苹果的NFC生态提出反垄断质疑,这或许预示着一次天价罚款。正因如此,华为在移动支付领域的试水让业内人士十分关注。基于鸿蒙系统的普及和华为目前的终端数量,华为pay在移动支付市场分一杯羹并不是难事。
数据是把双刃剑
微信和支付宝占据了移动支付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些交易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并未纳入监管。移动支付本身的敏感性要比网约车、外卖、社交等等信息更加敏感,甚至可以反映出个人和团体的消费习惯。因此移动支付设备作为钱包出现更合适。
一个功能强大的App在复杂的金融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一件难有定论的事情,用户需要的是便捷的服务,不是智能金融管家,监管更不想看到复杂的互联网金融App。手机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Apple Pay类似的卡包模式,事实上只是给银行卡开了一个虚拟端口,本质上是不介入金融服务本身的,不存在合规与否的风险。
以NFC为代表的近场通信支付方式一定是未来趋势,谁去推动,谁又是最终赢家还很难说。是华为、小米还是苹果的生态更适合金融服务,决定权一半在用户手中,一半在监管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