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采集:在用户首次使用人脸消费机之前,需要进行人脸信息的采集。一般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使用消费机自带的高清摄像头或者连接的外部专业采集设备,从多个角度拍摄用户的脸部照片。这些照片会尽可能地涵盖用户的各种面部表情、发型变化以及是否佩戴眼镜等情况,以确保后续识别的准确性。
信息关联:采集到的人脸信息会与用户在智慧食堂系统中的账户信息进行关联。对于学校食堂,可能会与学生的学籍信息(学号、姓名、班级等)或者教职工的工号等信息绑定;在企业食堂,则会和员工编号、部门等信息相关联。同时,还会关联用户的支付账户,比如校园卡账户余额、企业补贴账户或者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用于完成支付结算。
数据存储与加密:人脸信息和关联的账户信息会被存储在智慧食堂系统的数据库中。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这些数据会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等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处理。只有经过授权的系统模块和人员,在特定的验证程序下才能访问和解密这些数据。
2.就餐刷脸支付阶段
识别启动:当用户来到智慧食堂的打饭窗口,准备进行支付时,站在人脸消费机前适当的位置,一般会有指示灯或者语音提示引导用户。此时,消费机的摄像头会自动启动,开始捕捉用户的脸部图像。
特征提取与比对:摄像头捕捉到的脸部图像会被传送到消费机的内部处理系统。系统会使用人脸识别算法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例如提取眼睛、鼻子、嘴巴等关键部位的几何形状、位置关系等特征向量。然后,将这些提取的特征向量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用户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对。这个比对过程是高度精确的,会考虑到特征的相似度、角度差异等多个因素。
身份验证与支付:如果比对结果符合一定的相似度阈值(通常这个阈值会设置得较高,以确保准确性),则认为用户身份验证成功。此时,系统会根据用户之前关联的支付账户进行扣费操作。例如,如果是校园卡账户支付,系统会直接从账户余额中扣除相应的餐费;如果是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关联,会向第三方支付平台发送支付请求并等待确认,确认成功后完成支付。整个支付过程非常迅速,通常只需要几秒钟,用户可以立即完成就餐。
3.系统后台管理与数据更新阶段
交易记录更新:在完成每一笔刷脸支付后,智慧食堂系统的后台会及时更新交易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消费菜品(如果系统与食堂打饭窗口的菜品记录系统相连)等详细信息。这些记录可以用于食堂的财务管理、菜品销售统计等诸多方面。
数据同步与备份: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人脸消费机的数据会定期与智慧食堂系统的中心数据库进行同步。同时,中心数据库也会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备份的数据可以存储在本地服务器的冗余硬盘阵列中,也可以存储在云端存储服务中,确保在突发情况下(如服务器故障、火灾等)数据能够得到恢复。
系统优化与维护:根据用户刷脸支付过程中的数据反馈,如识别成功率、支付失败率等情况,系统管理员可以对人脸消费机的人脸识别算法参数、支付接口设置等进行优化。同时,也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包括软件更新、硬件检查等,以确保设备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刷脸吃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