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厦门移动联合诺基亚、飞利浦等厂商在厦门启动了中国首个近距离通信(NFC)手机支付现场试验;今年4月,重庆移动也开始尝试在重庆打造“手机支付”试点城市;而就在几天前,摩托罗拉也宣布推出了融合移动支付功能的新型手机SIM卡——i-SIM卡。
据记者对比了解,该新型i-SIM卡与厦门移动和重庆移动推出的手机支付解决方案都不同,其实质是将银行信用卡(即KingSub)、手机原SIM卡(QueenSub)二卡合一,通过在i-SIM卡上面引出一个天线的方式,实现刷卡功能,和目前的非接触式银行刷卡方式兼容,实现公交购票、游戏卡点购买、pos机购物、企业门禁、考勤卡等功能。
手机无关性摆脱终端限制
诺基亚在去年推出的第一款NFC商业测试手机3220,本刊记者也参与了试用体验,该应用是通过改装手机实现的。手机里预留一个接口,背壳有5个Pin可以与主板相连,NFC模块插入接口就可以植入到3220手机中。
与这类NFC手机不同的是,新型i-SIM卡卡片大小和普通SIM卡一样,只是内置了银行系统和移动运营系统的两套系统,这种支付功能跟手机设备无关,只跟SIM卡有关。
据称新型i-SIM卡的最大特征是可以实现NFC近距离支付,又支持空中支付(M-Payment)业务,而且可以集成一次性密码生成器,能保障电子交易和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基于双系统的特点,该i-SIM卡在不设置NFC功能时,可以装2个SIM卡号码,在不更换手机的情况可以实现双号单待机并且在菜单里实行切换,并可以执行VOIT帐号密码的输入;而i-SIM卡上设置了RF功能之后,就是银行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双系统“二合一”的一张SIM卡,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近端支付(NFC)和远端支付FFC。
对于如何理解近端支付和远端支付的区别,接受记者采访的摩托罗拉网络及企业通讯事业部中国区服务部业务拓展经理张伟解释,移动支付大致划分为NFC(近端支付)和FFC(远端支付)两类,近端支付主要指手机对POSS机的一些刷卡操作,远端支付主要是指手机通过网络和后台系统进行一些金融业务操作。
张伟称,远端支付和近端支付本身并不矛盾,它们组合在一起相当于手机支付的“双界面”,既可以通过POSS机进行缴费和支付,又可以通过后台的GPRS网络或者未来的3G网络去实现信用卡转帐等业务,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M-payment”的应用。
此前重庆移动推出的移动支付,是需要使用者GSM手机卡,或者在手机上加贴一张专用芯片卡来实现的,而这张手机卡事前必须绑定重庆商业银行的信用卡,或者其他银联卡。然后,使用者持这部手机在安装有专用终端设备的商家处刷卡支付。这种方式对终端的限制比较大。
日韩经验多为特定型终端
在新兴移动增值应用中,手机支付是很多用户都关注的一个业务。ACNielson调研公司2006年在中国上海进行的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集成到手机上。
对于国际市场的移动支付应用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咨询师李乃青。
李乃青对日本、韩国等地区的移动支付业务做过大量研究,据她介绍,日本NTTDoCoMo是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得最好的运营商之一,于2004年7月推出了手机钱包业务,NTTDoCoMo推出的具有钱夹功能的手机使用了索尼公司的FeliCaIC芯片技术。用户通过在特殊的读卡器晃动装有FeliCa IC芯片的移动终端,完成诸如购买车票等一些支付行为。
“在韩国,2001年时韩国SK通过与VISA等信用卡机构合作就推出了名为MONETA的移动支付业务。在韩国,手机号码的发放实行严格控制,一人一号,像身份证号码一样专用。如此严格的管理有效防范了通信发达对社会管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在韩国,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能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具有交易信息加密功能的手机。”李乃青说。
谈到商业模式,李乃青解释,移动支付发展较成熟的韩国在业务实现上主要有四种商业模式:运营商主导,银行主导,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公司主导,运营商和银行或卡组织合作成立公司主导。在韩国主要应用的是运营商或商业银行主导、多方合作的模式。
但这种必须有手机支持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带来一些问题,例如终端价格相对较高、可选择终端种类不多等,限制了大众用户的使用,而且内容提供商/零售商需要额外投资购买安装特殊阅读器等。
产业兴起与监管政策的平衡
据张伟介绍,新型i-SIM卡面向内地市场推出之前,已经在中国台湾的运营商Vibo的移动支付业务中有过商用经验。台湾Vibo去年进行了一年的移动支付商用,目前已发展了30万户用户,在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120%的这个地区,移动支付业务的用户量还在继续上涨。
新兴增值应用的兴起不可避免带来行业监管不能有效跟上的问题。在张伟看来,移动运营商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困难,包括与银行等机构合作的问题,以及如何打造产业链,建立主导权和发言权。因为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这就造成了国内移动支付不像韩、日发展那么快。
张伟称,国外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已经很普及了,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日、韩在这方面也比较成熟,国内目前为止还没有商用的智能信用卡,磁条卡、智能卡等信用卡对后台银行的处理逻辑要求是不一样的,新型i-SIM卡也需要银行系统的升级配合,目前这个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在这基础上,新型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就能尽快建立。
李乃青则建议,从移动运营商的表现看,目前在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似乎更为注重的是政策风险问题,也就是说移动通信公司通过推出手机钱包等业务,建立起与中国银行系统之间的联系,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移动商务业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移动支付应用可以营造增值与互联网业务乃至社会信息化纵深发展的良好的业务环境。移动运营商最好从手机入网和认证、信息安全、新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引导、服务质量、行为监管(与央行等多方协作)、(业务层面)互联互通等通盘考虑来切入,引导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同时,监管部门应在标准、体制等方面,因地制宜地结合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方案。
,